世博,耕耘设计的土壤
发布者:admin
发布时间:2010-06-16
来源: 解放日报
世博会参观人数近日屡次刷新,蜂拥而至的参观者中,绝大多数是非设计专业的普通观众,在320多个展馆中,他们流连,拍照,询问,交谈,探寻,研究,思索……
“不断创新高的参观人数,意味着世博会的大众参与度越来越高,无论他们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参观世博会,热忱也好,新奇也罢,哪怕就是当西洋镜看,都会有收获。世博会对于非设计专业的普通观众而言,影响力可能更大更深远。”走在熙熙攘攘的参观人流中,杨明洁深深地感到,世博会从某种意义上说,是一堂面向普通大众的规模浩大的设计普及教育课,它让成千上万的普通百姓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创意设计、优秀设计带来的优质生活。而普通百姓既是设计的需求者,又是设计的终端消费者。
杨明洁是一位业界著名的产品设计师,曾任德国西门子设计总部产品设计师,先后获得三项德国红点设计奖、2008年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银奖等20多项设计大奖,2007年创办设计品牌y-town,合作伙伴涉及国际绿色组织、德国奥迪、德国博世、瑞典绝对伏特加、瑞士斯沃琪、法国EMTEC、瑞士ABB等国内外高端品牌。
杨明洁说,世博会对于中国的设计产业发展,将是一个巨大的推动。两年前,日本一个建筑设计师听说上海将举办世博会时,曾对杨明洁说,上世纪70年代,大阪世博会召开时,正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之际,世博会对日本设计界产生了深远影响,日本涌现了一批新生代设计师,他们或是参与世博设计,或是受世博设计的影响,推动了国家整体设计能力的提升。中国目前也处于这样的阶段,经济快速发展,世博会的召开,对上海的建筑设计、展示设计、规划设计、服装设计、工业产品设计等各行业的设计都有影响。但此次世博会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使更广泛的、非设计专业的观众关注设计、欣赏设计、热爱设计,这才是推动设计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。
杨明洁认为,英国、德国、意大利、芬兰等发达国家馆的展品,确实代表了它们工业设计的水准,作为设计“外行”的普通观众,虽然大多数人讲不出这些展品的设计“门道”,但依然被深深打动:一件产品就像艺术品一样精美!赞叹之后,不少观众会提出问题:中国设计为何走在别人后面?
“我认为,单就个人智慧而言,中国设计师不输于欧洲设计师。”杨明洁说,设计产业的落后不完全是设计师的责任,创意设计需要一个完整的体系支撑。这个体系中包括政府、专业协会机构、院校、媒体、设计师、企业制造商、品牌运营商,还有终端的消费者等各个环节。任何一个环节的不成熟,都会影响到这个产业的发展。如制造商习惯于来料加工,对自主研发存在惰性。消费者普遍的不成熟、审美的缺失都会是问题的所在。
无论是德国馆,还是意大利馆、芬兰馆,观众在世博会上所见到的工业设计水平高的国家,背后都是有一整套完整成熟的体系在支撑着设计产业。
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百姓消费欲求已经从满足物质欲求延伸到满足审美欲求、精神欲求,而这些审美欲求、精神欲求是多元化的,既有共性,又有个性;既有理性的,也有不够成熟的,对应在消费上,是一种畸形消费,表现出的是缺少品位、不选对的只选贵的、盲目消费奢侈品等等。
“作为设计师,一方面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,另一方面又不是被动迎合消费者的审美情趣,而是可以通过优秀的创意设计,提高大众的审美品位,让消费者在使用商品的同时,也可以获得精神层面的享受。”杨明洁说,“事实上,现代设计已经不仅仅只专注产品的功能和形式设计,它所扮演的角色日益宽广,比如不同群体的价值营造和整合,驱动创新。”杨明洁介绍,我国所面对的城市规划和环境问题,发达国家都曾面临,在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,设计文化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,设计在追求美观、高雅、精致的同时,还必须追求“绿色技术”,尊重环境,减少浪费、污染和垃圾。
“终端消费者是设计的土壤,如果他们不能理解、欣赏优秀设计并乐于购买,那么这个国家的设计土壤将是贫瘠的。因此,在发达国家,一部工业设计的发展史,也是对国民进行优秀设计理解和欣赏的普及教育史。”杨明洁说,如果没有上海世博会,大众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欣赏到如此众多、如此规模的优秀设计的,从世博展馆的建筑形态,到各展馆涵盖衣食住行的展品;从各种新颖的社会发展和生活理念,到生动多姿的展示艺术。全民参观、全民参与世博会,对于上海这个“设计之都”而言,意义尤其重要。
面对世博会的优秀设计,大多数普通观众是处于“自学”、“自悟”阶段,作为专业设计机构,应该好好利用世博会这个契机,组织专业设计师,在世博园内外,开展各种形式的设计普及教育。所谓非设计专业观众,他们所从事的职业都同设计有千丝万缕的关系,有的观众在政府决策部门工作,有的观众是企业家,有的观众从事广告、销售,也有的观众从事媒体或教育。如果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观众通过世博会,对设计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欣赏,就会在工作中对优秀设计给予支持,在生活中对优秀设计乐于尝试,创意设计就会有越来越多的“知音”,这才是杨明洁所认为的此次世博会最重要的意义,远比对一小群设计师的影响要深远得多。